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校长写给父母们的一封信,也太好哭了吧!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1-09-15
文 | 黛西 

1


在网友印象里,德国幼儿园就是傻玩,德国学校就是放羊,德国孩子的童年快乐到起飞,德国教育就是八个字——万物皆空,无欲无求。

这是个误会。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在德国申请好大学好专业,考试成绩仍然是最重要的门槛之一。

跟中国不同的是,德国好大学“宽进严出”,被名校录取没啥了不起,从名校毕业才是真本事。

我在慕尼黑工大念书时对此深有体会,第一二学期就是用来劝退的,一些基础科目挂科率高达50-70%,查分数玩的就是心跳,大批人被迫换专业或退学。

中国孩子先苦后“甜”,德国孩子先“甜”后苦,中国孩子上了大学终于可以松口气,德国孩子上大学后才开始拼命学习。

中国孩子看着德国孩子说,呵呵,苍天绕过谁。


2


由于心痛孩子们的考试压力过大,一位德国校长给全体家长写了一封信,在脸书上广为流传,短短半页A4纸,感动了无数德国父母。
我来业余翻译下——
亲爱的父母们:孩子们的考试马上就要来了。我知道,你们都希望孩子成为出色的人。但是请记住,这些参加考试的孩子中,将来会有一位不需要懂数学的艺术家,一位不用关心英国文学史的企业家,一位不用纠结化学成绩的音乐家。如果您家孩子考了个好分数,那太好了,如果没有,请不要剥夺他的自信和尊严。告诉您的孩子,其实还好了,这只是一个考试而已。您的孩子将来是要搞大事情的,告诉他们,无论他们考成什么样,你们都会爱他们,不会以此评判他们。您将会看到,您的孩子将来如何征服世界,考试或低分,并不会剥夺他们的才华。并且,请不要以为医生和工程师是这世上唯一幸福的人。你们的校长
读完啥感觉?是不是思想升华了,觉悟提升了,看待教育的视角更加全局化了,在教育漩涡中迷失的心又找到方向了?
如果没有上面这些感觉,一定是我翻译的问题。
反鸡汤经验丰富的朋友应该发现了,“不需要懂数学的音乐家”,“不用关心英国文学史的企业家”,“不用纠结化学成绩的艺术家”,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是个“人生赢家”。
失败的考试经历,对赢家来说是励志素材,对输家来说是无能的又一证据。
比尔盖茨退学了,乔布斯退学了,扎克伯克退学了,所以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退学是通往成功之路么?
显然不是,这也不能证明“读书无用”,退学创业失败潦倒一生的大有人在,他们的事迹你不会听说,美丽故事的结局都是由“幸存者”书写的。
不喝鸡汤,说说我认为校长这封信中最有价值的四个字——自信,尊严。

3


总说尊重孩子,给孩子自主选择权和掌控感,跟孩子平等对话,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个事——健康的自尊体系。
有人会说,自尊难道不是成绩给的嘛?天天考倒数第一,孩子哪来的自尊啊?
我之前读过一本闲书,一本给低自尊水平群体的自救手册,书名就叫《自尊》。
作者说,对成年人来说,先有成就还是现有自尊,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有定论,但有定论的是,孩子最初的自尊体系,不是通过成绩建立的,而是父母的语言。
又被cue了好紧张?
我也是呢!
说实话,我也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冲娃放“狠话”,好消息是,并不是说批评警告等于践踏孩子的自尊,“坏”的批评方式也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影响孩子的自尊水平。
什么是“坏”的批评方式?
来一起对号入座下,看看你中了几条,还能不能再抢救下。

 1)把个人品味/未完成的任务与道德挂钩
还记得你的初中时代吗,穿阔腿裤就叫“奇装异服”,鞋底稍微高点就是“不良少年”,男生留个长发感觉明天就会去犯罪,这类批评就是把个人品味与道德挂钩。
成绩不好被叫“差生”,考不好就是“给父母丢脸”,“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谁啊”,“你就是个不懂感恩的孩子”,这些都是把未完成的任务与道德挂钩。
做错题就是做错题,没考好就是没考好,把这些上纲上线到道德高度上评价,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让他们把原本没错的“错误”自我归因。

 2)混淆行为和实质
饼饼幼儿园有个中国女孩,我经常碰到她奶奶来接娃,那位奶奶举止穿着讲究,跟人说话彬彬有礼。
有一次,她带了些巧克力威化要给饼饼,我谢拒后,她大声跟孙女说,饼饼是好孩子,不像你,吃那么多甜食,不是好孩子!
我连忙解释,不是啦,饼饼已经吃过加餐了,所以不用再吃了... ...
奶奶继续补刀,饼饼都可以自己走,你这么大还要坐童车,饼饼是好孩子,xx不是好孩子!(为了伤害力max,她特意强调了女孩的名字)
我怕后面还有第三刀等着,没再接话了。
我偷偷观察女孩的脸,面无表情,波澜不惊,好像已经对奶奶的攻击免疫了一样。
你肯定觉得这个奶奶太浮夸,换你肯定不会这么过分,但是当孩子做了更“出格”的行为,比如打人抢东西偷东西,你一上头,也会难免会把行为和实质混淆。
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发出警告和批评,不会打击孩子的自尊水平。
但是,把批评行为上升为人格攻击,并反复提及,孩子就会把这些评价内化,认为自己的本质真的跟行为一样差劲。

 3)高频率的禁止手势
语言上的禁止和暗示禁止(比如一个犀利的眼神),都属于“禁止手势”。
我并不是说跟孩子的交流中不能禁止,啥都顺着孩子,以此维护起来的“高自尊水平”也非常脆弱。
高频率的禁止手势频率会让孩子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而这个“高”的界限很模糊,也很难界定。
而且,高频禁止手势带来的自尊水平下降,并不会被同样频率的正面鼓励所抵消。
行为经济学家查德·塞勒有个著名的“损失厌恶”理论,人们面对损失的痛苦和面对收益的快乐,并不是1比1的关系,而是2比1。
也就是说,赔50块钱的痛苦和赚100块钱的快乐是差不多等值的,赔100块钱的痛苦程度是赚100块钱的快乐程度的2倍。
我做一个假说,你的每一次禁止手势,可能起码需要“搭配”两次正面鼓励,才能让孩子的感受回到“原点”。

这个假说很不严谨,我想传达的信息是,从一开始就注意控制禁止手势的频率,比高频后再补救要容易很多。


 4)禁止手势不一致
孩子昨天做了一件事你没反应,今天做了同样的事你大发脾气,这种情况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昨天我忍了,今天忍无可忍。
禁止手势的“不一致”让孩子感到困惑,反复经历这种情况,会降低他们的自尊水平,让他们自我归因,对原本没错的事产生负罪感。

 5)禁止手势源于父母情绪
孩子昨天做了一件事你没反应,今天做了同样的事你大发脾气,这种情况第二可能的原因是,昨天股票涨了,我心情好,今天被老板骂了,你撞枪口上了。
你看啥啥不顺眼,于是把情绪转嫁给孩子,而孩子是“踢猫效应”中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无处转嫁情绪,成了最终的受害者。
当孩子反复被转嫁情绪,也会降低他们的自尊水平,让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4


回到德国校长的那封信,出发点其实是让家长不要太重视分数,不过我不想对此发表太多意见。
教育焦虑不是我一个18线博主喊几嗓子就能改变的现状,都已经惊动中央了,总书记都发话了,只有分数,没有健康成熟的人格,这个不行。
“健康成熟的人格”听上去那么遥远,落地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健康的自尊体系。
自尊水平低的孩子喜欢放大自己的缺点,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优点,害怕失败,认为失败是能力不足的体现,于是陷入更深的自尊不足——这是背多少英语单词,做多少数学题都无法帮孩子跳出的恶性循环。
鸡娃顶多是给人生的秤上加码,自尊才是那个可以撬动灵魂的杠杆。
与你共勉。
黛西@德国
黛西推荐好物
澳洲儿童餐具 | 饭霸同款装备,大型铺草现场!

近期文章精选

如果有个职业5年后“一夜能赚一套房”,你会做吗?

等以后有了二胎,忘掉“高铁米粉”吧!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15 天秤女的收纳术    16 如果你想认识我
“在看”转发和点赞,你是我的加油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